PCBs(多氯联苯)污染在中国

·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是多种含氯数不同的联苯含氯化合物的统称,是联苯苯环上的氢被氯取代而形成的多氯化合物 (商品名为Arochlor,国内译为亚老哥尔、亚老哥乐等)。根据多氯联苯氯化程度,可将多氯联苯分为10种同族物,我国习惯上按联苯上被氯取代的个数 将PCB分为三氯联苯(PCB3)、四氯联苯(PCB4)、五氯联苯 (PCB5)和六氯联苯(PCB6)。

我 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开始进口PCBs用于油漆生产,在1965年开始自行生产PCBs。其中PCB3主要用于制造电力电容器,包括YL、YLW系列移 相电力电容器,CL系列串联电力电容器,RLS、 RLST系列电热电力电容器等产品。PCB5主要用于油漆的添加剂,主要产品有氨基缝纫机专用漆、氨基自行车专用漆、过氯乙烯防火防腐漆等。此外,上世纪 七十年代我国还进口了大量含多氯联苯的电力变压器。

1974年3月9日,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发出经机 (1979)225号《改用电力电容器浸渍材料的通知》(“关于有关制造企业停止采用多氯联苯为介质生产电器设备的决定”),规定中国不再制造含PCBs 的电力电容器,随后PCBs在我国全面停产。1979年8月11日,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出关于《防止多氯联苯有害物质污染问题的通 知》,规定今后不再进口以PCBs为介质的电器设备。至此,新的PCBs污染源被切断。1982年2月,化工部发出化司字第12号通知,建议寻找PCB5的代用品来作为油漆的添加剂。

1990 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和能源部联合发出(90)环管字第004号《关于加强对废多氯联苯电力电容器管理的通知》,规定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经销、拆解废弃 多氯联苯电力电容器及型号不明的电力电容器,转移及处理等活动必须征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批准。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和电力部门要对本地区和本系统多氯联苯电力电 容器现状进行调查,对有关单位尚未集中封存的废多氯联苯电力电容器要进行登记,集中存放在防渗漏的容器或场所中,并注明危险标记。对已封存的废多氯联苯电 力电容器进行一次检查,完善管理制度和设施,防止发生失窃和污染事故。各地环保部门应对曾发生拆解和交易(存放)废多氯联苯电力电容器的地点和可能受污染的地区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国家环境保护局。

1991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和能源部下发了《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 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提出了控制PCBs 污染、集中封存含PCBs的电力设备、封存期限不得超过20年等要求。此后,全国各地对下线的PCBs 电力设备进行了集中封存,但无论是采用山洞封存、地下封存或是其他建筑物内封存的方法,都存在封存条件差、雨水侵蚀等问题,部分封存点渗漏的PCBs已经 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给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当时未健全有效的上报制度,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地方的封存数据和资料已无从查找,对封存场地正逐渐失去管理,这不仅没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反而给今后的处置留下更大隐患。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拥有1980年前建成自备变电系统的非电力行业企 业及相关单位,重点是1980年前生产的国产含多氯联苯电力电容器以及1995年前进口的含多氯联苯电力电容器和含多氯联苯变压器。

据统计,在1965年至1974年期间,我国总共生产了大约1万吨PCBs,其中PCB3约9000吨,PCB5约1000吨,已全部作为电容浸渍漆和添加剂消耗完毕,其中大概生产了47万台含PCBs的电容器。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已经无法对我国原始的PCBs生产和销售数据进行追踪,但是可以确定作为添加剂使用的PCBs将全部释放到环境之中,如何有效管理现存的各类含PCBs的危险产品、防止污染扩大化成了当务之急。

由于PCBs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界分解,目前对与PCBs废弃物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方法。现阶段的常规做法是将PCBs及其污染物集中封存或掩埋,这虽然避免了PCBs的扩散和流失,但终归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其他的一些处理方法目前还不能进入工业化应用,比如高温焚烧虽然能彻底分解PCBs,但是当焚烧温度低于1150℃时,则可能产生毒性更强的多氯二苯并二恶英(PCDD)和多氯二苯呋喃(PCDF)等物质,目前还不能大范围应用。至于微生物去除法、化学分解法、微波照射法等都处于研究阶段,离实际应用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含PCBs电容器的管理情况堪忧,对周边环境与居民健康带来隐患。而缺乏更多知情者及外部干预,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回应和 解决。从官方公开的信息中,无法获得关于更多地区多氯联苯的情况。环保部应带头正视我国PCBs污染的历史和现实,主动公布调查信息,接纳公众参与,避 免”米糠油事件”在中国重演,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

2006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同世界银行合作在浙江省启动中国第一个《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履约示范项目“中国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示范项目”,该项目将进行废弃 多氯联苯电力设备储存点及其污染物的环境无害化处置,示范在用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的脱氯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中国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的全国推广规划。示范项目总资金为3,209.7万美元,实施期四年,2009年结束。通过该示范项目的实施,我们将获得公约的资金机制、增量成本、全球环境效益和本地环境 效益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谈判提供基础。该项目作为中国进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实质性削减淘汰的第一步,将成为推广阶段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和平台,其示范的成功经验将进行全国推广,作为其他领域的示范项目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2012年3月6日,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向环保部提出“2010年完成的8个重点省份非电力行业 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及其废弃物清单调查结果”的信息公开申请。环保部给达尔问的回复中称,此调查结果属于“过程性信息”而不予公开。达尔问表示可能就此信息公开回复结果提起行政诉讼,因为对PCBs废弃物的进行调查封存是写入《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中的一项工作,也是中国履约计划的阶段性成果,不应属“过程性信息”,并且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环保部公开表明“完成了8 个重点省份非电力行业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及其废物清单调查”,其结果理应公布。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